拼音:dòu dú 注音:dòu dú 部首:部首笔画:2

笔画:10 笔顺:捺折横竖折捺捺横撇捺 结构:左右结构

五笔86:YFND 五笔98:YFND UNICODE:U+8BFB 四角号码:34784

仓颉:IVJNK GBK编码:B6C1 规范编码:2112

(讀)

dú ㄉㄨˊ

◎ 依照文字念:读数读经读书宣读朗读范读

◎ 看书,阅览:阅读速读默读读者

◎ 求学:走读

◎ 字的念法:读音读破

◎ 读

read attend school

详细字义

◎ 读

讀 dòu

〈名〉

(1) 语句中的停顿。古代诵读文章,分句和读,极短的停顿叫读,稍长的停顿叫句,今以逗号标志。也作“” [pauses in reading aloud]

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。——唐· 韩愈《师说

援引他经,失其句读,以无为有,其可闵笑也,不可胜记也。——晋· 何休《春秋公羊注疏序

(2) 另见 dú

词性变化

◎ 读

讀 dú

〈名〉

(1) 文体名。属于题跋一类。用以记心得于书后,以备遗忘 [a style of calligraphy]

题读始于唐,跋书起于 宋。—— 徐师曾《文体明辨

(2) 姓

(3) 另见 dòu

[①][dú]

[《廣韻》徒谷切,入屋,定。]

1”的繁体字。

(1)诵读;阅读;理解书文的意义。

(2)玩味。

(3)察看。

(4)讲说,宣扬。

(5)称呼,称说。

(6)解说。

(7)字的读音。

(8)文体名。属题跋类,犹今之读后感。

[②][dòu]

[《集韻》大透切,去,定。]

2”的繁体字。

语句中的停顿。古代诵读文章,分句和读,短的停顿叫读,稍长的停顿叫句。后亦把“”写成“”。

[上古音]:屋部定母,dok

[平水韵]:去声二十六宥·入声一屋

[粤 语]:duk6

[闽南语]:tau7,thak8,thok8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酉集上】【言字部】 讀; 康熙笔画:22; 页码:页1188第18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徒谷切【正韻】杜谷切,𠀤音獨。【說文】誦書也。【徐鍇曰】讀猶瀆也。若四瀆之引水也。【詩·鄘風】中冓之言,不可讀也。【毛傳】抽也。【鄭箋】抽猶出也。【朱傳】誦言也。【禮·文王世子】冬讀書,典書者詔之。 又樂名。【周禮·春官·大司樂疏】《孝經緯》云:祝融之樂曰《屬讀》。 又曲名。【唐書·禮樂志】《讀曲》,宋人爲彭城王義康作也。 又官名。【唐書·百官志】集賢殿書院有侍讀學士,掌承旨撰集文章,校理經籍。 又姓,見【姓苑】。 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𠀤大透切,音豆。義同。【周禮·天官·宮正註】鄭司農讀火絕之。《釋文》徐音豆。又【增韻】句讀,凡經書成文語絕處謂之句。語未絕而點分之以便誦詠,謂之讀。今祕省挍書式:凡句絕,則點於字之旁讀,分則微點於字之中閒。 又【韻會】通作投。【馬融·長笛賦】察度於句投。【註】說文曰:逗,止也。投與逗古字通,音豆。投,句之所止也。○按此則讀與逗通。逗又與投通。 又叶亭歷切,音狄。【蘇轍·醉吟庵詩】詩成付與醉中讀,知有淸溪可終日。


考證:〔【周禮·天官·小宰宮正註】鄭司農讀火絕之。徐音豆。〕 謹按此天官宫正註非小宰註也,謹照原文省小宰二字。俆音豆上增釋文二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