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é 注音:é 部首:部首笔画:7

笔画:11 笔顺:捺横横横竖折横撇竖撇折 结构:左右结构

五笔86:YWXN 五笔98:YWXN UNICODE:U+8A1B 四角号码:04610

仓颉:YROP GBK编码:D39E 规范编码:

é ㄜˊ

◎ 见“”。

[①][é]

[《廣韻》五禾切,平戈,疑。]

1”的繁体字。“化4”的今字。亦作“1”。

(1)亦作“”。虚假。

(2)亦作“”。讹误;错谬。

(3)亦作“”。怪异;怪诞。

(4)亦作“”。妖言;谣言。

(5)亦作“”。指徒歌;歌谣。

(6)吓诈。

(7)书法用语。

(8)蛇的别名。

(9)通“”。感化;改变。

(10)通“”。行动;移动。

[上古音]:歌部疑母,nguai

[广 韵]:五禾切,下平8戈,wó,果合一平戈疑

[平水韵]:下平五歌

[粤 语]:ngo4

[闽南语]:go5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酉集上】【言字部】 訛; 康熙笔画:11; 页码:页1149第08

【廣韻】五禾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吾禾切,𠀤音囮。【玉篇】與譌同。僞也,謬也,舛也。【詩·小雅】民之訛言,寧莫之懲。【傳】訛,僞也。【說文】【宋書·五行志】引《詩》𠀤作譌言。 又【爾雅·釋詁】言也。【註】世以妖言爲訛。【前漢·翟方進傳】民人訛謠。【吳志·孫皓傳】妖訛橫興。 又【爾雅·釋言】化也。【書·堯典】平秩南訛。【傳】訛,化也。【史記·五帝紀】作南譌。【索隱】作南爲,謂所當爲之事也。【讀書通】又通作僞。【前漢·王莽傳】毎縣則薅,以勸南僞。【師古註】僞,讀曰訛。化也。 又【爾雅·釋詁】動也。【詩·小雅】或寢或訛。【傳】訛,動也。【韓詩】作譌。覺也。 又【集韻】通作吪。【詩·王風】尚寐無吪。【傳】吪,亦動也。本亦作訛。 又獸名。【神異經】西南荒中出訛獸,狀若兔,人面,能言,常欺人,言東而西,言惡而善。肉美,食之言不眞。一名誕。 又蛇名。【埤雅】恩平郡譜,蛇謂之訛。 又火名。【柳宗元·述舊言懷詩】訛火亟生煆。【註】野火也。【山海經】作譌火。 又姓。【唐書·南蠻傳】巂州新安城旁有六姓蠻,三曰訛蠻。【宋史·眞宗紀】夏國監軍訛勃囉。 又【集韻】牛何切,音莪。亦動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