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注音:部首:部首笔画:3

笔画:18 笔顺:横竖竖撇横竖撇捺撇折撇撇捺竖捺横撇捺 结构:上下结构

五笔86:ATQI 五笔98:ATQI UNICODE:U+85DC 四角号码:44909

仓颉:THHE GBK编码:DEBC 规范编码:6320

lí ㄌㄧˊ

◎ 〔藜芦〕多年生草本植物,叶细长,花紫黑色,有毒,可入药。

◎ 一年生草本植物,茎直立,嫩叶可吃。茎可以做拐杖(亦称“灰条菜”):藜仗藜藿(指粗劣的饭菜)。

◎ 藜

goosefoot pigweed

详细字义

◎ 藜

藜 lí

〈名〉

(1) 一种普通的蔓生藜 [lamb's-quarters]

藜,藜草也。——《说文

聚橡栗藜藿而食之。——《大戴礼记·曾子制言》。注:“藿也。”

藜藿之羹。——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。正义:“似藿而表赤。”

(2) 藜科。茎直立,叶子菱状卵形,边缘有齿牙,下面被粉状物,花黄绿色,嫩叶可食。如:藜杖(用藜茎制成的手杖);藜芘(藜编的璧障);藜床(藜茎编的床塌)

[①][lí]

[《廣韻》郎奚切,平齊,來。]

亦作“1”。

(1)称灰藋、灰菜。一年生草本植物。嫩叶可食,老茎可为杖。

(2)指藜杖。

(3)指藜火。

[广 韵]:郎奚切,上平12齊,lí,蟹開四平齊來

[平水韵]:上平八齐

[粤 语]:lai4lei4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申集上】【艸字部】 藜; 康熙笔画:21; 页码:页1065第30

【唐韻】郞奚切,音犂。蒿類。【禮·月令】藜莠蓬蒿𠀤興。【前漢·司馬遷傳】墨者,糲粱之食,藜藿之羹。【註】藜草似蓬。【爾雅翼】藜,莖葉似王芻,兗州蒸爲茹,又可爲杖。【晉書·山濤傳】文帝以濤母老,贈藜杖一枝。 又【揚雄·甘泉賦】配藜四施。【註】配藜,披離也。 又懸藜,玉名。【史記·范睢傳】梁有懸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