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注音:部首:部首笔画:3

笔画:17 笔顺:捺捺横撇竖竖竖捺撇横捺撇横横横撇捺 结构:左右结构

五笔86:IWOY 五笔98:IWOG UNICODE:U+6FEE 四角号码:32185

仓颉:EOTO GBK编码:E5A7 规范编码:6294

pú ㄆㄨˊ

◎ 〔濮阳〕地名,在中国河南省。

◎ 姓。

详细字义

◎ 濮 Pú

〈名〉

(1) 古水名 [Pu River]

濮,濮水出东郡 濮阳,南入 钜野。——《说文

桑间濮上之音。——《礼记·乐记》

钓于濮水。——《庄子·秋水》

(2) 古州名 [Pu prefecture]。隋开皇十六年(公年596年)改濮阳郡置,治所在今山东省鄄城北。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鄄城、范县及河南省濮阳县南部地区

[①][pú]

[《廣韻》博木切,入屋,幫。]

(1)古水名。

(2)古地名。

(3)我国古族名。最早见于《书·牧誓》,为商周时八个少数民族之一。分布在江汉之南或楚国西南。曾参加周武王伐纣会盟。周匡王二年(公元前611年),与麇人伐楚。周景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523年),楚为舟师以伐濮。以后,滇西南亦有濮人记载。其演变有三说:一说战国以后演变为百越,发展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族;一说百濮与百越是两个不同的族体,元代以后称蒲人,以后发展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各族;一说前期的百濮与百越有密切关系,后期的百濮指孟高棉语族各族。

(4)姓。明有濮英。见《明史》本传。参阅《通志·氏族三》。

[广 韵]:博木切,入1屋,bu,通開一入東幫

[平水韵]:入声一屋

[国 语]:pú,pū

[粤 语]:buk6

[闽南语]:pok8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巳集上】【水字部】 濮; 康熙笔画:18; 页码:页657第10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𠀤博木切,音卜。水名。【說文】水出東郡濮陽,南入鉅野。【水經】瓠子河,出東郡濮陽縣北河,東至濟隂句縣爲新溝,又東北過廩丘縣爲濮水。 又州名。【廣輿記】屬東昌府,春秋衞成公都此,漢鄄城,隋濮州。 又竹名。【前漢·哀牢夷傳】其竹節相去一尺,名濮竹。 又【孫𥠇·雞林類事】高麗方言謂鼓曰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