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téng 注音:téng 部首:部首笔画:3

笔画:18 笔顺:横竖竖撇折横横捺撇横横撇捺竖捺横撇捺 结构:上下结构

五笔86:AEUI 五笔98:AEUI UNICODE:U+85E4 四角号码:44299

仓颉:TBFE GBK编码:CCD9 规范编码:3439

téng ㄊㄥˊ

◎ 指“白藤”、“紫藤”:藤条藤椅藤床

◎ 〔藤黄〕a.常绿乔木,茎高达二十米,树脂黄色,有毒;b.这种植物的树脂,可作国画颜料。

◎ 泛指匍匐茎或攀援茎:藤本植物瓜藤葡萄藤顺藤摸瓜

◎ 藤

bine ratan rattan vine

详细字义

◎ 藤

鰧 téng

〈名〉

(1) (形声。从艹,滕声。本义:木本蔓生植物的枝茎) 同本义 [cane;rattan; ratan]

石角钩衣破,藤枝刺眼新。——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

丹藤翠蔓。——宋· 陆游《过小孤山大孤山

交加之藤。——[英]赫胥黎著、 严复译《天演论

(2) 如:藤杯(滕制的酒杯。也特指酒杯藤的花,因可当作酒杯用而得名);藤子(某些植物的匍匐茎或攀援茎,可编制器物);藤牌(藤制的盾牌);藤鼓(鼓的一种。由藤蒙皮制成);藤轮(藤制的靠枕);藤萝(紫藤的通称);藤纸(古时用藤皮造的纸);藤椅;藤床;藤篮;葡萄藤;瓜藤;爬藤

[①][téng]

[《廣韻》徒登切,平登,定。]

亦作“1”。

(1)蔓生植物白藤、紫藤等的通称。

(2)指植物的匍匐茎或攀援茎。

(3)借指手杖。

[广 韵]:徒登切,下平17登,téng,曾開一平登定

[平水韵]:下平十蒸

[粤 语]:tang4

[闽南语]:tin5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申集上】【艸字部】 藤; 康熙笔画:21; 页码:页1065第46

【唐韻】【正韻】𠀤徒登切,音騰。【說文】藟也。今總呼草蔓延如藟者。 又【集韻】苰藤,草名。胡麻也。 又州名。【韻會】隋攺永平州爲藤州。【唐書·李嗣眞傳】來俊臣獄興,嗣眞上書,流藤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