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shì 注音:shì 部首:部首笔画:3

笔画:16 笔顺:竖折横撇横捺撇横捺横竖撇捺撇捺横 结构:左右结构

五笔86:KTAW 五笔98:KTAW UNICODE:U+566C 四角号码:68018

仓颉:RHMO GBK编码:CAC9 规范编码:6105

shì ㄕˋ

◎ 咬,吞:噬肤(a.喻犯罪受刑的人;b.喻关系亲近)。噬贤(嫉害贤能)。噬啮吞噬噬脐莫及

◎ 噬

bite

详细字义

◎ 噬 shì

〈动〉

(1) (形声。从口,筮( shì )声。本义:咬)

(2) 同本义 [bite]

噬,嗂也。喙也。——《说文

噬嗑食也。——《·杂卦》

国狗之瘈,无不噬也。——《左传·哀公十二年》

欋杀援筮(噬)。——《考工记·梓人》

虎大骇,远遁;以为且噬己也,甚恐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三戒

康乃甘心鹰犬,搏噬善类,其罪又浮于高拱。——《明史·海瑞传》

(3) 又如:噬指(畏惧地咬着手指头);噬脐(自己用嘴咬肚脐,够不着。比喻后悔不及);噬犬,噬狗(凶猛咬人的狗);噬搏(咬啮搏击)

(4) 吞 [devour;swallow]

竟横噬于虎口。——潘岳西征赋

(5) 如:噬肥混赖(占了便宜还耍赖);噬攫(侵吞掠夺)

词性变化

◎ 噬 shì

〈助〉

无义

彼君子兮,噬肯适我?——《·唐风·有杕之杜》

[①][shì]

[《廣韻》時制切,去祭,禪。]

亦作“1”。

(1)啗食;吃。

(2)啮啃;咬。

(3)侵吞。

(4)逮,及。一说为发语词,无义。

[上古音]:月部禅三母,zjiat

[广 韵]:時制切,去13祭,shì,蟹開三去祭A常

[平水韵]:去声八霁

[唐 音]:zhi??i

[国 语]:shì

[粤 语]:sai6

[闽南语]:se3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丑集上】【口字部】 噬; 康熙笔画:16; 页码:页210第10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𠀤時制切,音誓。【說文】啗也,喙也。【玉篇】齧噬也。易曰:頤中有物曰噬嗑。【左傳·莊六年】若不早圖,後君噬齊。【揚子·方言】噬,食也。 又【詩·唐風】彼君子兮,噬肯適我。【傳】噬,逮也。【釋文】噬,市世反,韓詩作逝,逝,及也。【揚子·方言】噬,逮也。北燕曰噬。 又【揚子·方言】憂也。 又【集韻】以制切,音曳。齧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