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lì 注音:lì 部首:阝 部首笔画:2
笔画:21 笔顺:横竖折捺横竖折捺捺横撇折竖竖横横折撇折折竖 结构:左右结构
五笔86:GMYB 五笔98:GMYB UNICODE:U+9148 四角号码:17227
仓颉:MPNL GBK编码:E142 规范编码:
酈
lì ㄌㄧˋ
[①][lí]
[《廣韻》吕支切,平支,來。]
“郦1”的繁体字。
春秋时鲁地名。
[②][lì]
[《廣韻》郎擊切,入錫,來。]
“郦2”的繁体字。
姓。汉有郦食其。
[③][zhí]
[《集韻》直炙切,入,澄。]
“郦3”的繁体字。
古县名。秦置。故地在今河南南阳西北。
[广 韵]:呂支切,上平5支,lí,止開三平支A來
[平水韵]:入声十二锡
[粤 语]:lik6
康熙字典:
◎ 康熙字典解释
【酉集下】【邑字部】 酈; 康熙笔画:26; 页码:页1279第34
【廣韻】呂支切【集韻】鄰知切,𠀤音麗。地名。【春秋·僖元年】敗莒于酈。【註】魯地。 又【唐韻】郞擊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狼狄切,𠀤音歷。亦地名。【前漢·高帝紀】偕攻析、酈,皆降。【註】酈,卽菊潭縣。【地理志】屬南陽鄧州內鄕縣。 又姓也。【前漢·高帝紀】酈食其爲里監門。【註】音歷異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