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chán 注音:chán 部首:部首笔画:6

笔画:19 笔顺:竖折横竖横捺撇折横撇撇捺捺横横横竖折横 结构:左右结构

五笔86:JQDY 五笔98:JQDY UNICODE:U+87FE 四角号码:57161

仓颉:LINCR GBK编码:F3B8 规范编码:6392

chán ㄔㄢˊ

◎ 〔蟾蜍〕两栖动物,皮上有许多疙瘩,内有毒腺,形状像蛙。吃昆虫、蜗牛等,对农业有益。俗称“癞蛤蟆”、“疥蛤蟆”;古代称“蟾诸”。简称“”,如“蟾酥”(色白,可入药)。“蟾宫”(月亮)。“蟾桂”。“蟾轮”(圆月)。“蟾辉”、“蟾光”、“蟾魄”(均指月光)。“蟾宫折桂”(旧喻科举考试登科)。

详细字义

◎ 蟾 chán

〈名〉

(1) (形声。从虫,詹( zhān)声。本义:蟾蜍( chú)简称“”,即癞哈蟆)

(2) 同本义 [toad]

小蟾徐行腹如鼓。——元· 元好问《蟾池

(3) 又如:蟾壶(古代计时器。一种蟾蜍形的漏壶);蟾兔(蟾蜍与玉兔)

(4) 传说中月有蟾蜍。所以称月为蟾 [moon]。如:蟾桂(神话中的月里蟾蜍和丹桂);蟾宫(指月亮中的宫殿)

[①][chán]

[《廣韻》職廉切,平鹽,章。]

[《廣韻》視占切,平鹽,禪。]

(1)蟾蜍。俗称癞蛤蟆。

(2)传说月中有蟾蜍,因借指月亮、月光。

(3)蟾蜍形状的器物。古代建筑上的一种承溜装置。

(4)蟾蜍形状的器物。文房用的水盂。

[广 韵]:職廉切,下平24鹽,zhān,咸開三平鹽A章

[平水韵]:下平十四盐

[粤 语]:sim4

[闽南语]:chiuN1,siam5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申集中】【虫字部】 蟾; 康熙笔画:19; 页码:页1099第07

【唐韻】職廉切【集韻】之廉切,𠀤音詹。【爾雅·釋魚】鼃𪓰,蟾諸。【註】似蝦蟆,居陸地,淮南謂之去蚊。【廣韻】《張衡·靈憲》曰: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,姮娥竊之奔月宮,蓋託身于月,是爲蟾諸。《抱朴子》曰:蟾諸壽三千歲者,頭上有角,頷下有丹書八字。【𤣥中記】蟾諸頭生角者,食之壽千歲。【爾雅翼】蟾蜍,今之蚵蚾,背上礧礧,好服牆隂壁下者,五月五日收之,謂之辟兵。餘詳蜍字註。 又【廣韻】視占切,音棎。蟾光,月彩也。 【正韻】蟾蠩之蟾與月彩之蟾同,一物而有兩音者,方言之不同也。


考證:〔【爾雅·釋蟲】鼃𪓰,蟾諸。【註】似蝦蟆,居陸地,淮南子謂之去蚊。〕 謹照原書釋蟲改釋魚。鼃改鼀。淮南子下去子字。蛟改蚥。〔【元中記】蟾諸頭生角者,壽千歲。〕 謹照原文壽千歲上增食之二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