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hán 注音:hán 部首:部首笔画:4

笔画:12 笔顺:横竖竖折横横横竖横横折竖 结构:左右结构

五笔86:FJFH 五笔98:FJFH UNICODE:U+97E9 四角号码:45427

仓颉:JJQS GBK编码:BAAB 规范编码:2558

(韓)

hán ㄏㄢˊ

◎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省中部、山西省东南部。

◎ 指“韩国”(位于亚洲朝鲜半岛南部)。

◎ 姓。

详细字义

◎ 韩

韓 hán

〈名〉

(1) (形声。从韦,倝( gàn)声。从“”,取围绕,周匝之义。本义:井垣)

(2) 井上的木栏 [fence]

韩,井垣 也。——《说文

(3) 古国名 [Han state]

(4) 中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,在今山西省韩城县

(5) 战国七雄之一。后为秦所灭。今山西省东部和河南省西北部

(6) 姓。如:韩彭(韩信、彭越。都是秦末汉初人,刘邦手下主要将领);韩岳(南宋名将韩世忠和岳飞的并称)

(7) 1897—1910年朝鲜的国名 [old name for Korea],1910年被日本吞并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朝鲜南半部称“大韩民国”,简称“韩国”

[①][hán]

[《廣韻》胡安切,平寒,匣。]

3”的被通假字。“1”的繁体字。

(1)古国名。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同姓诸侯国。其地在今山西河津东北。西周、春秋间为晋所灭。

(2)古国名。战国七雄之一。开国君主韩虔侯与魏文侯、赵烈侯本为晋卿,后瓜分晋国。公元前403年初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,前230年为秦所灭。疆域约当今山西省东南角和河南省中部,介于魏、秦、楚三国之间,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。

(3)1897-1910年朝鲜的国名。1897年,李氏朝鲜国王高宗李熙(1863-1910年在位)改国名为“大韩”。建元光武。1910年为日本吞并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朝鲜南半部称大韩民国。

(4)姓。

[平水韵]:上平十四寒

[粤 语]:hon4

[闽南语]:han5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戌集中】【韋字部】 韓; 康熙笔画:17; 页码:页1396第03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胡安切【韻會】【正韻】河干切,𠀤音寒。【說文】井垣也。从韋,取其帀也。幹聲。 又國名。【詩·大雅·韓奕箋】韓,姬姓之國也,後爲晉所滅,故大夫韓氏以爲邑名。【左傳·桓三年】韓萬御戎。【韻會】曲沃桓公之子萬,食邑于韓,後分晉爲國。 又三韓,國名,辰韓,弁韓,馬韓也。見【後漢·東夷傳】。 又【廣韻】姓也。【韻會】秦滅韓,以國爲氏。 又叶胡千切,音焉。【孫楚·白起贊】神機電斷,氣齊卒然,南折勁楚,走魏禽韓。 【說文】本作𩏑。【集韻】亦作榦幹。


考證:〔又三韓,國名,辰韓,示韓,馬韓也。見【後漢·光武紀】。〕 謹按示韓當作弁韓,見後漢書東夷傳,光武紀本文無之。謹將示改爲弁。光武紀改東夷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