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xiāo 注音:xiāo 部首:部首笔画:3

笔画:16 笔顺:横竖竖折横横竖撇竖横横折折竖横竖 结构:上下结构

五笔86:AVHH 五笔98:AVFJ UNICODE:U+856D 四角号码:44227

仓颉:TLX GBK编码:CA92 规范编码:

xiāo ㄒㄧㄠˉ

◎ 见“”。

[①][xiāo]

[《廣韻》蘇彫切,平蕭,心。]

亦作“2”。“1”的繁体字。

(1)蒿类植物的一种。即艾蒿。

(2)萧条冷落;凄凉。

(3)稀疏。

(4)指萧斧。

(5)见“蕭森”。

(6)见“蕭然”。

(7)通“”。参见“蕭牆”、“蕭斧”。

(8)古国名。春秋时宋的附庸,子姓。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。公元前597年灭于楚。后仍为宋邑。

(9)姓。

[上古音]:幽部心母,syu

[广 韵]:蘇彫切,下平3蕭,xiāo,效開四平蕭心

[平水韵]:下平二萧

[粤 语]:siu1

[闽南语]:siau1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申集上】【艸字部】 蕭; 康熙笔画:18; 页码:页1059第10

【唐韻】蘇彫切【集韻】先凋切,𠀤音簫。艾蒿也。【詩·王風】彼采蕭兮。【疏】今人所謂荻蒿者是也。【禮·郊特牲】蕭合黍稷,臭陽達于牆屋。 又【詩·小雅】蕭蕭馬鳴。【註】聲也。 又【前漢·食貨志】江淮之閒,蕭然煩費。【註】蕭然猶騷然,勞動之貌。 又蕭條,寂寥貌。【宋玉·九辨】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。【註】隂令促,急風疾暴也。 又【論語】不在顓臾,而在蕭牆之內。【何晏註】蕭之言肅也,牆謂屛也。君臣相見之禮,至屛而加肅敬。 又斧名。【左思·魏都賦】蕭斧戢柯以柙刃。【說文註】蕭斧,芟艾之斧也。 又國名。【左傳·文十四年】宋高哀爲蕭封人。【註】蕭,宋附庸國。 又關名。【前漢·武帝紀】北出蕭關。 又姓。【潛夫論】蕭氏,殷舊姓也。 又叶音修。【毛詩·古音考】冽彼下泉,浸彼苞蕭。叶下周。【屈原·九歌】風颯颯兮木蕭蕭。叶下憂。◎按《周禮·地官·甸師》蕭茅註:鄭讀所六反,至杜子春始讀爲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