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ě 注音:ě 部首:部首笔画:2

笔画:11 笔顺:竖折横竖折横横横折折竖 结构:左右结构

五笔86:KKFB 五笔98:KKFB UNICODE:U+9102 四角号码:67227

仓颉:RSNL GBK编码:B6F5 规范编码:2283

è ㄜˋ

◎ 中国湖北省的别称。

◎ 古同“”,正直的话。

◎ 古同“”,惊讶。

◎ 古同“”,花托。

◎ 边界:“纷被丽而亡鄂”

◎ 姓。

详细字义

◎ 鄂 è

〈名〉

(1) 古地名 [E county]

(2) 湖北省的简称 [another name for Hubei Province]。因清代省会武昌是隋以后鄂州的治所而得名

(3) 边界 [boundary]

纷被丽而亡鄂。——《文选·扬雄·甘泉赋》

(4) 通“”。惊愕 [stunned;stupefied]

象鄂不怿。——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

“孺子,下取履!”良鄂然,欲殴之。——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

群臣皆惊鄂失色,莫敢发言,但唯唯而已。——《汉书·霍光传》

(5) 又如:鄂然(吃惊的样子)

(6) 通“”。花托 [receptacle]

(7) 又如:鄂鄂(花开放的样子);鄂不(花萼和花托);鄂足(花托)

[①][è]

[《廣韻》五各切,入鐸,疑。]

(1)殷国名。在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北。

(2)古地名。西周楚地。在今湖北省鄂州市。

(3)古地名。春秋晋地。在今山西省乡宁县南。

(4)湖北省的别称。清湖北省会武昌,为古鄂州治所,故称。

(5)装有机关的捕兽器。

(6)通“”。直言貌。

(7)通“”。边际;界限。

(8)通“”。惊愕。

(9)通“”。惊悟。

(10)通“”。花托。

(11)姓。汉有鄂千秋。

[广 韵]:五各切,入19鐸,è,宕開一入唐疑

[平水韵]:入声十药

[粤 语]:ngok6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酉集下】【邑字部】 鄂; 康熙笔画:16; 页码:页1274第22

【唐韻】【韻會】五各切【集韻】【正韻】逆各切,𠀤音諤。國名。【史記·殷本紀】以西伯、九侯、鄂侯爲三公。 又楚地。【史記·楚世家】中子紅爲鄂王。【註】《九州記》曰:鄂,今武昌。【輿地記】今鄂州武昌,楚之東鄂也。 又晉邑。【左傳·隱六年】逆晉侯于隨,納諸鄂,晉人謂之鄂侯。【註】晉別邑。 又【玉篇】南陽有西鄂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南陽郡西鄂縣。【註】江夏有鄂,故加西。 又鄂然,外見貌。【詩·小雅】鄂不韡韡。 又鄂鄂,辨厲也。【大戴禮·立事篇】君子出言以鄂鄂。 又垠也。【揚雄·甘泉賦】紛被麗其亡鄂。 又幽州人謂額曰鄂。【釋名】額,鄂也。有垠鄂也。 又與諤通。【史記·趙世家】不聞周舍之鄂鄂。【註】《韓詩外傳》:周舍立門下三日夜,簡子使人問之,對曰:願爲鄂鄂之臣。 又與愕通。【史記·五帝紀】象鄂不懌。又【前漢·霍光傳】羣臣皆驚鄂失色。 又與噩通。【爾雅·釋天】歲在酉曰作噩。【史記·天官書】作作鄂。 又姓。漢安平侯鄂千秋。【說文】本作䣞。俗作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