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suàn 注音:suàn 部首:部首笔画:3

笔画:13 笔顺:横竖竖横横竖撇捺横横竖撇捺 结构:上下结构

五笔86:AFII 五笔98:AFII UNICODE:U+849C 四角号码:44991

仓颉:TMFF GBK编码:CBE2 规范编码:2847

suàn ㄙㄨㄢˋ

◎ 多年生草本植物,地下鳞茎分瓣,按皮色不同分为紫皮种和白皮种。味辣,有刺激性气味,可食用或供调味,亦可入药(通称“大蒜”):蒜头蒜苗蒜黄蒜毫蒜薹

◎ 蒜

garlic

详细字义

◎ 蒜 suàn

〈名〉

(1) (形声。从艸,祘( suàn )声。本义: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有大蒜、小蒜两种)

(2) 同本义 [garlic]。百合科,多年生宿根草本。地下鳞茎有白皮包裹,内有小鳞茎,叫“蒜瓣”。根椐蒜瓣的大小分大瓣种和小瓣种。大蒜种西汉时从西域传入。小蒜种由山蒜移栽,从古已有。蒜苗、蒜苔作蔬菜,蒜头作佐料和入药

蒜,荤菜也。——《说文

蒜,菜之美者——《齐民要术》引《说文

(3) 又如:蒜果(蒜头);蒜气(腋下的气味。即狐臭);蒜锤子(禅杖柄上所装蒜头状的锤);蒜条(即蒜苗。蒜的花茎;亦指细长而形似蒜苗者)

(4) 指这种植物的鳞茎 [garlic]。如:蒜子(蒜头);蒜颗(蒜果。蒜头);蒜押(古时的蒜形坠子。用以押帘)

[①][suàn]

[《廣韻》蘇貫切,去换,心。]

(1)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有大蒜、小蒜两种。大蒜名葫,根茎俱大而瓣多;小蒜根茎俱小而瓣少。叶狭长而扁平,可食用。有地下鳞茎,味辣,有刺激性气味,可做佐料,也可入药。

(2)指这种植物的鳞茎。

[广 韵]:蘇貫切,去29換,suàn,山合一去桓心

[平水韵]:去声十五翰

[粤 语]:syun3

[闽南语]:soan3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申集上】【艸字部】 蒜; 康熙笔画:16; 页码:页1048第22

【唐韻】蘇貫切,音算。【韻會】葷菜也。【古今注】蒜,卵蒜也。俗謂之小蒜。【爾雅翼】大蒜爲葫,小蒜爲蒜。【高士傳】太原閔仲叔者,世稱節士,周黨見其含菽飮水,遺以生蒜。 又古以銀蒜押簾。【庾信詩】幔繩金麥穗,簾鉤銀蒜條。【文選·顏延年·侍遊蒜山詩註】蒜山在潤州西二里。 【干祿字書】蒜俗亦作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