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注音:部首:部首笔画:6

笔画:10 笔顺:竖折横竖横捺横竖折捺 结构:左右结构

五笔86:JFCY 五笔98:JFCY UNICODE:U+8691 四角号码:54147

仓颉:LIJE GBK编码:CD54 规范编码:

qí ㄑㄧˊ

◎ (虫子)爬动:“蠉飞蠕动,蚑行哙息。”

◎ 一种小虫:“蚑、蟜、蝼、蚁闻之,拄喙而不能前。”

详细字义

◎ 蚑 qí

〈动〉

(1) 虫类徐行 [slowly move;slowly moving in the manner of a worm]

蚑,行也。从虫,支声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按,虫行也。

蚑行哙息。——《淮南子·俶真》

(2) 又如:蚑行(昆虫举首而行的样子)

词性变化

◎ 蚑 qí

〈名〉

(1) 虫名。蟢蛛 [Tetra-gnatha]

蚑蛷,多足虫也。——《声类

蚑蟜蝼蚁。——枚乘七发

昆蚑感惠。——《七命

(2) 又如:蚑蛷(虫名。多脚,形如小蜈蚣,青黑色);蚑蛲(多足的蚑虫和没脚的蛲虫。常用以指低等动物)

(3) 蟛蚑 [amphibious crab]。又名“蟛蜞”。甲壳纲。似蟹,体小,螯足无毛,红色;步足有毛,穴居近海地区江河沼泽的泥岸中

[①][qí]

[《廣韻》巨支切,平支,羣。]

[《廣韻》去智切,去寘,溪。]

(1)动物徐行。

(2)引申为虫类。

(3)虫名。蟢蛛。

(4)水蛭的别名。见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虫二·水蛭》。

(5)传说中的山精名。

(6)见“蟛蚑”。

[广 韵]:巨支切,上平5支,qí,止開三平支A群

[平水韵]:上平四支·去声四寘

[粤 语]:kei4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申集中】【虫字部】 蚑; 康熙笔画:10; 页码:页1077第28

【唐韻】巨支切【韻會】翹移切,𠀤音祇。【說文】蚑蚑,蟲行貌。【王褒·洞簫賦】蚑行喘息。【註】凡生類之行皆曰蚑。【成公綏·天地賦】蚑行蠕動,方聚類分。 又蟲名。【古今注】長蚑,蠨蛸也,身小足長,故謂長蚑。 又【正韻】去冀切,音器。亦蟲行貌。 又【類篇】渠羇切,音奇。義同。 【集韻】與跂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