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tī zhì 注音:tī zhì 部首:部首笔画:3

笔画:17 笔顺:横竖横捺横捺撇竖折横竖竖折横捺折捺 结构:左中右结构

五笔86:RUMP 五笔98:RYUP UNICODE:U+64FF 四角号码:50032

仓颉:QYYB GBK编码:9460 规范编码:8093

tī ㄊㄧˉ

◎ 挑出:“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,弹射飞鸟。”

◎ 挑剔;指摘:“伏闻诸典校擿抉细微,吹毛求瑕。”

◎ 指使:“卫将军(王)商密擿永令发去。”

◎ 揭发:发奸擿伏(揭露隐秘罪恶)。

◎ 搜索。

◎ 探。

◎ 剖开;分。

◎ 捶。

zhāi ㄓㄞˉ

◎ 古同“”:“绿桑擿椹。”

详细字义

◎ 擿 tī

〈动〉

(1) 挑出;剔除 [pick]

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,弹射飞鸟。——《汉书

(2) 揭露 [expose]

慕张生之擿伏。—— 梁元帝《玄览赋

(3) 又如:擿伏(揭露隐秘的坏事);擿奸发伏(揭露检举隐秘的奸人和坏事);擿发(揭发)

(4) 挑剔 [nitpick]。

(5) 如:擿抉(挑剔);擿辨(剔抉辨别)

(6) 另见 zhì

[①][zhì]

[《廣韻》直炙切,入昔,澄。]

(1)投掷。

(2)搔。

(3)簪股。俗称搔头。

(4)抵牾。参见“倍擿”。

[②][tī]

[《集韻》他歷切,入錫,透。]

(1)挑出;剔除。

(2)挑剔。

(3)指使。

(4)剖开。

(5)揭露,揭发。

[③][zhāi]

[《集韻》陟革切,入麥,知。]

同“1”。

(1)选取;摘取。

(2)折断,截断。

(3)搜求;摸索。

(4)指摘,指责。

[广 韵]:直炙切,入22昔,zhí,梗開三入清澄

[平水韵]:入声十一陌

[唐 音]:*djhi?k

[国 语]:zhí,tì,zhì

[粤 语]:tik1zek3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卯集中】【手字部】 擿; 康熙笔画:19; 页码:页461第30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正韻】𠀤直隻切,音躑。【說文】搔也。【後漢·輿服志】簪以瑇瑁爲擿。【列子·黃帝篇】指擿無痟癢。 一曰投也。【史記·刺客傳】荆軻廢,乃引𠤎首,以擿秦王。【註】與擲同。古字耳。【莊子·胠篋篇】擿玉毀珠,小盜不起。 又【集韻】【正韻】𠀤他歷切,音剔。挑也。【前漢·宣帝紀】詔令三輔,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。又【趙廣漢傳】發姦擿伏如神。【註】擿謂動發之也。或作硩。又作𢱦。 又【集韻】丁歷切,音的。義同。又磓也。 又陟革切,音謫。取也。與摘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