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kàn 注音:kàn 部首:部首笔画:8

笔画:19 笔顺:竖折横横竖折横横折横竖竖横横横撇横撇捺 结构:半包围结构

五笔86:UNBT 五笔98:UNBT UNICODE:U+95DE 四角号码:77448

仓颉:ANMJK GBK编码:EA52 规范编码:

kàn ㄎㄢˋ

[①][kàn]

[《廣韻》苦濫切,去闞,溪。]

3”的被通假字。“1”的繁体字。

(1)望;远看。

(2)探望,看望。

(3)临。

(4)通“”。

(5)古地名。在今山东省汶上县。

(6)姓。春秋齐有阚止。见《左传·哀公六年》。

[②][hǎn]

[《廣韻》火斬切,上豏,曉。]

[《廣韻》許鑑切,去鑑,曉。]

2”的繁体字。亦作“1”。

(1)虎怒貌;虎叫声。

(2)阔大。

(3)大声。

[广 韵]:火斬切,上53豏,xiǎn,咸開二上咸曉

[平水韵]:上声二十九豏·去声二十八勘·去声三十陷

[粤 语]:haam2haam3ham3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戌集上】【門字部】 闞; 康熙笔画:20; 页码:页1341第21

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𠀤苦濫切,音瞰。【說文】望也。 又【博雅】闞,視也。 又【玉篇】臨也。 又【廣韻】魯邑。【左傳·昭二十五年】叔孫昭子如闞。【註】闞,魯邑。【穀梁傳·昭三十二年】公在乾侯取闞。 又亭名。【後漢·郡國志】東平陸,六國時曰平陸,有闞亭。 又姓。【史記·齊太公世家】闞止有寵焉。 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𠀤虎檻切,音㺖。虎聲。【詩·大雅】闞如虓虎。【傳】闞然如虎之怒。【釋文】火斬反。【前漢·敘傳】於是七雄虓闞。 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許鑒切【韻會】胡懺切【正韻】胡監切,𠀤音㒈。【廣韻】犬聲。【集韻】獸怒聲。 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𠀤虎覽切,音喊。義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