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bì pì 注音:bì pì 部首:部首笔画:7

笔画:13 笔顺:折横撇竖折横捺横捺撇横横竖 结构:左右结构

五笔86:NKUH 五笔98:NKUH UNICODE:U+8F9F 四角号码:70241

仓颉:SRYTJ GBK编码:B1D9 规范编码:3037

bì ㄅㄧˋ

◎ 君主:复辟

◎ 指君主招来,授予官职:辟召辟引辟书辟除(征召推举授官)。辟举

◎ 古同“”,躲,设法躲开。

◎ 古同“”,睥睨。

◎ 辟

break keep away

详细字义

◎ 辟 bì

〈名〉

(1) (会意。小篆字形,从卩,从辛,从口。“”,音 jié,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。“”,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。本义:法律,法度)

(2) 同本义 [law]

辟,法也。从卩、从辛,节制其罪也。从口,用法者也。——《说文

“辟言不信”。(法度之言,而不听信。)——《·小雅·雨无止》

(3) 君主 [monarch]

辟遏有德。——《汉书·五行志》。注:“天子也。”

皇王(指周武王)维(语气词)辟。——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有责》

(4) 又如:复辟

(5) 古称官吏 [official]

厥辟不辟。——《礼记·坊记》

三卿一长曰辟。——《周书·武顺》

正殿路寝,用朝群辟。——《文选

(6) 罪,罪行 [crime]

言奇者见疑,行殊者得辟。——《汉书

词性变化

◎ 辟 bì

〈动〉

(1) 通“”。回避,躲避 [avoid]

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。——《周礼·掌交》

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,是以皆止。——《左传·庄公九年》

子曰:贤者辟世,其次辟地,其次辟色,其次辟言。——《论语·宪问》

行辟人可也。——《孟子

不辟死伤。——《荀子·荣辱》

文王之所辟(后作“”)风雨也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
高祖尝(曾经)辟吏。——《史记·张丞相列传》

(2) 又如:辟邪(避免或驱除邪恶)

(3) 征召来授予官职 [appoint to an official position]

举孝廉,不行,连辟公府,不就。—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
(4) 另见 pì

[①][pì]

[《廣韻》芳辟切,入昔,滂。]

[《廣韻》房益切,入昔,並。]

(1)法,法度。

(2)特指刑法。

(3)罪;罪过。

(4)刑罚。

(5)特指处死刑。

(6)治理。

(7)取法;效法。

(8)开;打开。

(9)开垦;拓荒。

(10)开拓;开辟。

(11)周围。

(12)守御。参见“辟宫”。

(13)乍进乍退貌。参见“辟旋”、“盤辟”。

(14)批驳;驳斥。

(15)透彻。参见“精辟”。

(16)鄙视。

(17)幽僻;偏僻。

(18)邪僻。

(19)边,侧。

(20)偏斜;傾斜。

(21)偏执;偏激。

(22)有偏向,偏面。

(23)细小。

(24)不符,有差错。参见“辟名”。

(25)工作的程限。

(26)对庸贱者或商人的鄙称。

(27)通“”。拍胸;捶胸。

(28)通“”。譬喻。

(29)通“”。通晓。

(30)通“”。墨子提出的逻辑推理的方法之一。谓举旁例以喻所说的论题。

(31)通“”。一种捕鸟兽的工具。

(32)通“”。参见“辟歷”。

(33)“”的简化字。

[②][bì]

[《廣韻》必益切,入昔,幫。]

(1)天子;君主。

(2)指就君王之位。参见“2位”。

(3)诸侯。

(4)泛指臣下,职官。

(5)彰明;显明。

(6)征召;荐举。

(7)绩麻。参见“2纑”。

(8)聚集。

(9)除去;消除。

(10)特指驱除。

(11)退避;躲避。

(12)避免;防止。

(13)避忌。

(14)通“”。瘸腿。

(15)通“”。内棺,贴身之棺。

(16)通“”。墙壁。

(17)通“”。壁垒。

(18)通“”。手臂。

(19)通“”。臂状物。

(20)通“”。襞积。衣服上的褶子。参见“襞積”。

(21)通“”。重复;反复多次。

(22)通“”。折叠。

(23)通“”。闭合。

(24)通“”。逢迎,邀宠。

(25)通“”。参见“2雍”、“2廱”。

(26)通“”。辅佐。参见“2拂”。

(27)通“”。参见“2耳”。

[②][mǐ]

[《集韻》母婢切,上紙,明。]

通“1”。

停止;平息。

[③][bò]

[《集韻》博厄切,入麥,幫。]

通“1”。

(1)(用刀、剪等)分开。

(2)分别;区别。

[④][pí]

[《集韻》賔彌切,平支,並。]

通“1”。

织物边缘的装饰。

[上古音]:锡部滂母,phiek

[广 韵]:房益切,入22昔,bí,梗開三入清並

[平水韵]:入声十一陌

[粤 语]:bik1pik1

[闽南语]:phek4,phiah4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酉集下】【辛字部】 辟; 康熙笔画:13; 页码:页1251第06

〔古文〕𠈳𠊸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𠀤必益切,音璧。【廣韻】君也。【爾雅·釋訓】皇王后辟,君也。天子諸侯通稱辟。【書·大甲】克左右厥辟。【詩·小雅】百辟爲憲。【集韻】或作𨐝。 又人稱天曰辟。【詩·大雅】蕩蕩上帝,下民之辟。 又妻稱夫亦曰辟。【禮·曲禮】妻祭夫曰皇辟。 又【說文】法也。【書·酒誥】越尹人祇辟。【註】正身敬法也。 又明也。【禮·王制】天子曰辟廱。【註】辟,明也。廱,和也。使天下之人皆明達和諧也。又【祭統】對揚以辟之。【註】對,遂也。辟,明也。言遂揚君命,以明我先祖之德也。 又徵辟也。【後漢·鍾皓傳】前後九辟公府,皆不就。【晉書·王褒傳】三徵七辟。 又星名,與璧同。【禮·月令】仲冬之月日在斗、昏、東辟中。 又姓。 又【廣韻】普擊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匹辟切【正韻】匹亦切,𠀤音僻。與僻同。偏也,邪也。【禮·玉藻】非辟之心無自入也。【左傳·昭六年】楚辟我衷,若何效辟。【註】辟,邪也。衷,正也。 又傾也,側也。【禮·曲禮】辟咡詔之。【註】謂傾頭與語也。 又威儀習孰少誠實曰辟。【論語】師也辟。【又】友便辟。 又辟名,空名也。【周禮·天官】凡失財、用物、辟名者。【註】辟名,詐爲書,以空作見,文書與實不相應也。 又𠛬也。【書·君𨻰】辟以止辟。【周禮·秋官·小司𡨥】以八辟麗邦法。 又與闢通。【孟子】辟土地。 又辟除行人也。【周禮·秋官】王燕出入,則前車而辟。【孟子】行辟人可也。 又衆人驚退也。【史記·項羽紀】人馬俱驚,辟易數里。【註】言人馬開張易舊處也。 又鞭辟,策勵也。程子曰:學要鞭辟近裏。朱子曰:辟如驅辟一般,大約要鞭督向裏去。 又與擗通。拊胷也。【詩·邶風】寤辟有摽。【禮·檀弓】辟踊。 又與躄通。足病不能行也。【賈誼·治安策】非亶倒縣而已。又類辟。 又辟歷,雷聲。別作霹靂。 又【集韻】【正韻】𠀤毗義切。與避同。【詩·魏風】宛然左辟。【註】讓而避者必左。【禮·儒行】內稱不辟親,外舉不辟怨。 又與睥同。【史記·灌夫傳】辟睨兩宮閒。【註】與睥睨同。邪視也。 又【集韻】【正韻】𠀤匹智切,與譬同。【禮·坊記】君子之道,辟則坊與。【中庸】辟,如行遠。 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𠀤博厄切,音百。【禮·內則】麕爲辟雞。【註】聶而切之也。 又與擘同。析裂也。【禮·喪大記】絞一幅爲三不辟。【疏】大斂之絞旣小,不復擘裂其末。 又【正韻】莫禮切,音米。與弭同。【禮·郊特牲】有由辟焉。【註】謂弭災兵也。 又【集韻】頻彌切【正韻】蒲麋切,𠀤音皮。與紕同。帶之緣飾也。【禮·玉藻】天子素帶朱裏終辟。【註】辟,緣也。終,竟也。天子熟絹爲帶,用朱于裏,終此帶盡緣之也。 又【集韻】必郢切,音丙。除也。【莊子·庚桑楚】至信辟金。


考證:〔又與擘同。析裂也。【禮·喪大記】爲三不辟。【註】大斂之絞旣小,不復擘裂其末。〕 謹按爲三二字文義未全,謹照原文爲三上增絞一幅三字。註改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