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máo mào 注音:máo mào 部首:部首笔画:4

笔画:10 笔顺:捺横折撇撇横撇横横折 结构:左右结构

五笔86:YTTN 五笔98:YTEN UNICODE:U+65C4 四角号码:08214

仓颉:YSOHU GBK编码:ECB8 规范编码:4628

máo ㄇㄠˊ

◎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:“上将拥旄西出征,平明吹笛大军行”

详细字义

◎ 旄 máo

〈名〉

(1) 同本义 [ancient flag with yak's tail]

旄,幢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本用妈犛牛尾,注于旗之竿首,故曰旄。后又用羽,或兼用氂与羽焉。

右秉白旄。——《·牧誓》

建彼旄矣。——《·小雅·出车》

见羽旄之美。——《孟子

总光耀之采旄。——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

乐师有旄舞。——《周礼·旄人》

上将拥旄西出征。——岑参轮台歌

(2) 又如:旄钺(本为旗帜和兵器。代指军权);旄麾(即旌麾。帅旗);旄象(饰以象牙的旌旗)

(3) 牦牛尾 [yak's tail]。古代常作饰物

羽旄齿革。——《国语·晋语》

(4) 又如:旄羽(牦牛尾和雉羽);旄狄(即旄羽);旄端(尾端)

(5) 牦牛 [yak]

骍旄之盟。——《左传·襄公十年》

(6) 又如:旄尘(牦牛和尘);旄毡(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织品);旄牛(即牦牛)

(7) 旄丘。前高后低的山丘 [yak-like hill]

旄丘之葛兮。——《·邶风·旄丘》。传:“前高后下曰旄丘。”

(8) 又如:旄敦(旄丘与敦丘)

(9) 星名 [a kind of star]。如:旄星(即旄头星);旄头(即昂星)

(10) 通“”。俊杰 [outstanding person]。如:旄俊(俊杰之士)

(11) 通“”。[hair;feather;down;wool]

粪除其颠旄。——《管子·小匡》

旄丘之葛兮,何诞之节兮。——《·邶风·旄丘》

(12) 另见 mào

基本词义

◎ 旄 mào

〈形〉

(1) 年老 [old]

反其旄倪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

(2) 又如:旄倪(老人和幼儿);旄期(老年)

(3) 眼睛昏花 [confused]

旄不知人。——《战国策

(4) 另见 máo

[①][máo]

[《廣韻》莫袍切,平豪,明。]

(1)古代用牦牛尾做竿饰的旗子。

(2)牦牛尾。

(3)泛指尾。参见“旄端”。

(4)牦牛。

(5)见“旄丘”。

(6)星名。参见“旄星”、“旄頭”。

(7)通“”。毛发。

(8)通“”。俊杰。

(9)通“”。参见“旄旌”。

[②][mào]

[《廣韻》莫報切,去号,明。]

[《集韻》武道切,上晧,明。]

通“1”。通“1”。

(1)年老。

(2)眼睛昏花。

(3)昏乱。

[上古音]:宵部明母,m?

[广 韵]:莫袍切,下平6豪,máo,效開一平豪明

[平水韵]:下平四豪·去声二十号

[唐 音]:*mɑu

[国 语]:máo

[粤 语]:mou4mou6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卯集下】【方字部】 旄; 康熙笔画:10; 页码:页482第18

【唐韻】莫袍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謨袍切,𠀤音毛。【說文】幢也。【書·泰誓】右秉白旄以麾。【釋文】白旄,旄牛尾。【詩·鄘風】孑孑干旄。【傳】注,旄於干者,大夫之旃也。【周禮·春官·旄人註】旄,旄牛尾,舞者所持以指麾。又【詩·邶風·旄丘傳】前高後下曰旄丘。 又星名。【史記·天官書】昴曰旄頭。【註】昴七星爲旄頭。 又騎名。【後漢·光武紀】賜東海王旄頭。【註】秦文公時,梓樹化爲牛,以騎擊之,騎不勝,或墮地,髻解披髮,牛畏之,入水,故秦因是置旄頭騎。 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𠀤莫報切,音帽。麕毛㺜長也。 又與耄通。【周禮·秋官·司刺】再赦曰老旄。【孟子】反其旄倪。 又【集韻】亡遇切,音務。嵍,或作旄。山名。 又【韻補】叶蒙晡切【傅毅·洛神賦】昆山美玉,濤海明珠,金銀璆琳,翠𩦉貂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