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注音:部首:部首笔画:3

笔画:16 笔顺:折横撇竖折横捺横捺撇横横竖捺折捺 结构:半包围结构

五笔86:NKUP 五笔98:NKUP UNICODE:U+907F 四角号码:30304

仓颉:YSRJ GBK编码:B1DC 规范编码:3385

bì ㄅㄧˋ

◎ 躲,设法躲开:避雨避暑避世避讳回避避重就轻避世绝俗

◎ 防止: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针

◎ 避

avoid prevent shun

详细字义

◎ 避 bì

〈动〉

(1) (形声。从辵( chuò),辟声。本义:躲开,回避)

(2) 同本义 [dodge;avoid]

避,回也。——《说文

避,去也。——《苍颉篇

无乃实有所避。——《国语·周语》

自云先世避秦时乱。—— 晋·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

有书生避雨檐下。——清· 周容《芋老人传

(3) 又如:避风雨;避秦(秦时苛政扰民,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);避言(言语谨慎,避免说错话);避宅(到处躲藏,不住在家里)

(4) 离去 [leave]

左右攘辟。——《礼记·曲礼》。注:“疏远也。”

桓公避席再拜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直谏》。注:“下席也。”

(5) 又如:避地(离去,迁居他处以避祸。或指隐遁);避趋(离开与接近);避境(避离某地,不入其境)

(6) 逊让 [modestly decline]如:避让(谦让;辞让);避贤(让贤);避荣(辞让荣华);避路(让路)

(7) 隐藏 [hide]

避吾亲。——《史记·袁盎晁错传》。索隐:“隐也。”

潜避两炮台中。——《广州军务记

(8) 又如:避迹(隐匿);避风头(见形势不利就躲起来)

[①][bì]

[《廣韻》毗義切,去寘,並。]

(1)躲开;回避。

(2)离开;辞别。

(3)赶不上,不及。

(4)逊让。

(5)避免;防止。

(6)隐藏。

(7)违背。

(8)通“”。邪僻。

[广 韵]:毗義切,去5寘,bì,止開三去支A並

[平水韵]:去声四寘

[粤 语]:bei6

[闽南语]:pi7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酉集下】【辵字部】 避; 康熙笔画:20; 页码:页1266第09

〔古文〕𨓶𢕾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𠀤毗義切,音鼻。【玉篇】迴避也。【史記·藺相如傳】望見廉頗,引車避匿。【前漢·王吉傳】敘:避而入商雒深山。【後漢·郅惲傳】避地敎授。【註】隱遁也。 又【正韻】通作辟。【論語】辟世、辟地、辟言、辟色,俱作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