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luò 注音:luò 部首:部首笔画:8

笔画:14 笔顺:撇折捺竖折横撇竖捺横横横竖横 结构:左右结构

五笔86:TKWY 五笔98:TKWY UNICODE:U+96D2 四角号码:20615

仓颉:HROG GBK编码:F6C3 规范编码:5773

luò ㄌㄨㄛˋ

◎ 古书上指白鬣的黑马。

◎ 古同“”,烙印。

◎ 姓。

详细字义

◎ 雒 luò

〈名〉

(1) 鸟名 [owlet]。忌欺,即“鵋鶀”

雒,鵋鶀也。怪鸱。——《说文》。今称鸺鶹,也叫横纹小鴞

(2) 又如:雒诵(反复诵读)

(3) 通“”。白鬃的黑马 [black horse with white mane]

(4) 古都邑名 [Luo city]。今址河南省洛阳。汉光武建都改名雒阳

(5) 古地名。西汉时置为雒县。自古为争蜀的战略要地。三国时刘备即因破雒城而得成都 [Luo county]。今址四川省广汉县北

(6) 印烙。后作“” [brand]

烧之,剔之,刻之,雒之。——《庄子

(7) 通“”。用网状物兜住头 [hold sth. in place with a net]

烧之、剔之、刻之、雒之。——《庄子·马蹄》

[①][luò]

[《廣韻》盧各切,入鐸,來。]

(1)鸟名。鸱中较小的一种。属猛禽类。

(2)黑身白鬣的马。

(3)不休息貌。参见“雒雒”。

(4)通“”。古邑名。即今河南洛阳。

(5)通“”。水名。

(6)通“”。火烫。《庄子·马蹄》:“我善治馬。燒之,剔之,刻之,雒之。”王先谦集解引郭嵩焘曰:“雒同烙,謂印烙。”一说通“”。谓剔去毛鬣爪甲。

(7)通“”。参见“雒誦”。

(8)通“”(額)。

(9)姓。明有雒于仁。见《明史》本传。

[上古音]:铎部来母,lak

[广 韵]:盧各切,入19鐸,luò,宕開一入唐來

[平水韵]:入声十药

[粤 语]:lok3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戌集中】【隹字部】 雒; 康熙笔画:14; 页码:页1367第11

【唐韻】盧各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歷各切,𠀤音洛。【說文】鵒䳢也。从隹各聲。【釋名】雅雒也。爲之難,人將爲之雒,雒然憚之也。 又馬名。【詩·魯頌】有駵有雒。【傳】黑身白𩯓曰雒。【釋文】雒音洛,本作駱。 又水名。【周禮·夏官·職方氏】豫州,其川滎雒。 又國名。【左傳·僖二十一年】伊雒之戎。【春秋·文八年】公子遂會雒戎盟于暴。 又縣名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弘農郡上雒縣。○按左傳僖二十一年疏云:雒水,出上雒縣冢領山東北,經弘農至河南鞏縣,雒戎因此而名也。 又雒陽縣,屬河南郡。【前漢·地理志註】師古曰:魚豢云:漢火行,忌水,故去洛水而加隹。如魚氏說,則光武以後攺爲雒字也。【正字通】楊愼曰:春秋書雒戎,左傳凡洛皆作雒。非後漢始攺也。○按魚氏說必有所本,故師古从之。左傳今文洛皆作雒,安知古本左傳不書作洛乎。未可據今本左傳駁魚氏說也。 又雒縣,屬廣漢郡。【前漢·地理志註】音山,雒水所出,南至新都谷入湔。 又姓。【後漢·南蠻傳】徵側者,麊泠縣雒將之女。 又與絡通。【莊子·馬蹄篇】刻之雒之。【註】雒同絡。 又與額同。【前漢·韓嫣傳】子增封龍雒侯。【註】雒,或作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