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liǎo lù 注音:liǎo lù 部首:部首笔画:3

笔画:14 笔顺:横竖竖折捺横折捺横撇捺撇撇撇 结构:上下结构

五笔86:ANWE 五笔98:ANWE UNICODE:U+84FC 四角号码:44202

仓颉:TSMH GBK编码:DEA4 规范编码:5658

liǎo ㄌㄧㄠˇ

◎ 一年生草本植物,叶披针形,花小,白色或浅红色,果实卵形、扁平,生长在水边或水中。茎叶味辛辣,可用以调味。全草入药。亦称“水蓼”。

详细字义

◎ 蓼 liǎo

〈名〉

(1) 蓼属植物的泛称 [knot-weed]。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,花小,白色或浅红色,生长在水边或水中。叶味辛,可用以调味

(2) 春秋古国名 [Liao state]

(3) 在今河南省唐河县西南

(4) 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北有蓼城冈,即古蓼国之地

(5) 古县名 [Liao county]。南朝梁置。在今河南省固始县

(6) 姓

基本词义

◎ 蓼 lù

〈形〉

(1) 形容植物高大 [(of plants) tall]

蓼蓼者莪。——《·小雅·蓼萧》

(2) 又如:蓼蓼(长大的样子);蓼萧(指君王恩泽及于四海)

(3) 另见 liǎo

[①][liǎo]

[《廣韻》盧鳥切,上篠,來。]

(1)植物名。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。有水蓼、红蓼、刺蓼等。味辛,又名辛菜,可作调味用。

(2)比喻辛苦。

(3)见“蓼擾”。

(4)春秋古国名。在今河南省唐河县西南。

(5)春秋古国名。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北有蓼城冈,即古蓼国之地。

(6)古县名。南朝梁置。在今河南省固始县。见清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·河南五·汝宁府》。

(7)姓。见《通志·氏族二》。

[②][lù]

[《廣韻》力竹切,入屋,來。]

长大貌。

[③][lǎo]

[《集韻》魯晧切,上晧,來。]

见“2蓼”。

[④][liǔ]

[《集韻》力九切,上有,來。]

见“糾蓼”。

[上古音]:幽部来母,lyu

[广 韵]:盧鳥切,上29篠,liǎo,效開四上蕭來

[平水韵]:上声十七筱·入声一屋

[粤 语]:liu5luk6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申集上】【艸字部】 蓼; 康熙笔画:17; 页码:页1053第02

【唐韻】盧鳥切【韻會】朗鳥切,𠀤音了。【說文】辛菜。【詩·周頌】予又集于蓼。【本草·釋名】蓼類性皆飛揚,故字从翏,高飛貌。 又國名。【左傳·文五年】楚子燮滅蓼。【註】蓼國,今安豐蓼縣。 又水名。【水經注】蓼水出襄山蓼谷。 又亭名。【水經注】漳水東南過蓼亭。 又姓。【潛夫論】莒蓼皆臯陶之後也。 又【集韻】魯皓切,音老。摎蓼,搜索也。【張衡·西京賦】摎蓼浶浪。 又【唐韻】力竹切,音六。【詩·小雅】蓼蓼者莪。【傳】蓼蓼,長大貌。 又【前漢·司馬相如傳註】力糾切,音鏐。糾蓼,相引也。【大人賦】糾蓼叫奡。又【通鑑】蓼侯孔臧。【史炤·釋文】蓼音六。【胡三省曰】《陸德明·經典釋文》蓼音了,未嘗有六音,史炤誤。 【玉篇】又作𦾷。【佩觿集】俗作蓼。蓼字下从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