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tìng tǐng 注音:tìng tǐng 部首:部首笔画:4

笔画:10 笔顺:横竖撇捺撇横竖横折捺 结构:左右结构

五笔86:STFP 五笔98:STFP UNICODE:U+6883 四角号码:42941

仓颉:DNKG GBK编码:E8E8 规范编码:4457

tǐng ㄊㄧㄥˇ

◎ 棍棒。

详细字义

◎ 梃 tǐng

〈名〉

(1) 棍棒 [wooden stick]

梃,杖也。——《广雅·释器》。朱骏声曰:“竹曰竿,草曰莛,木曰梃。”

杀人以梃与刃,有以异乎?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
(2) 又如:梃刃(棍棒与刀);梃棒(棍棒);梃击(用棍棒殴击)

(3) 指门框、窗框或门扇、窗扇两侧直立的边框 [frame]。

(4) 如:门梃;窗梃

词性变化

◎ 梃 tǐng

〈量〉

(1) 竿状物的计量单位,相当于“”、“” [pole]

甘蔗百梃。——《魏书

(2) 另见 tìng

基本词义

◎ 梃 tìng

〈动〉

屠宰猪后,为了除毛,在猪的腿上割一个口子,用铁棍贴着腿皮往里捅,再往里吹气,使猪皮绷紧 [poke a hole on the slain pig]

[①][tǐng]

[《廣韻》徒鼎切,上迥,定。]

(1)植物的干、茎。

(2)棍棒。

(3)指门框、窗框或门扇、窗扇两侧直立的边框。如门梃、窗梃。亦指器物的圆柱形柄把。参见“梃子”。

(4)竿状物的计量单位。

[②][tìng]

(1)梃猪。杀猪后,在猪的腿上割一个口子,用铁棍贴着腿皮往里捅。梃成沟以后,往里吹气,使猪皮绷紧,以便去毛除垢。

(2)指梃猪时所用的铁棍。

[上古音]:元部透母,thian

[广 韵]:徒鼎切,上41迥,dìng,梗開四上青定

[平水韵]:上声二十四迥

[国 语]:tǐng,tìng

[粤 语]:ting5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辰集中】【木字部】 梃; 康熙笔画:11; 页码:页528第05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正韻】徒鼎切【韻會】待頂切,𠀤音挺。【說文】一枝也。【徐曰】梃者,獨也。梃然勁直之貌。【魏書·李孝伯傳】武陵王駿獻酒二器,甘蔗百梃。 又【孟子】可使制梃。【趙岐註】梃,杖也。【前漢·諸侯王表】奮其白梃。 又【類篇】唐丁切,音庭。縣名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屬膠東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