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bēi pí pō 注音:bēi pí pō 部首:部首笔画:2

笔画:7 笔顺:折竖折撇竖折捺 结构:左右结构

五笔86:BHCY 五笔98:BBY UNICODE:U+9642 四角号码:74247

仓颉:NLDHE GBK编码:DAE9 规范编码:3804

bēi ㄅㄟˉ

◎ 池塘:陂塘陂池千顷之陂

◎ 水边,水岸:东海之陂

◎ 山坡,斜坡:“陂南陂北鸦阵黑,舍西舍东枫叶赤”

详细字义

◎ 陂 bēi

〈名〉

(1) (形声。从阜,皮声。字亦作坡。本义:山坡;斜坡)

(2) 同本义 [slope]

陂,阪也。——《说文

百姓曼衍淫荒之陂。——《淮南子·俶真》

陂南陂北鸦阵黑,舍西舍东枫叶赤。——宋· 陆游《思故山

(3) 池塘 [small pond]

毋漉陂池。——《礼记·月令》。注:“畜水曰陂。”

陂唐污庳。——《国语·周语》

夫寻常之污,不能溉陂泽。(小水坑里的水,不能灌满大的池泽。)——《盐铁论·贫富》

(4) 又如:陂塘(水塘);陂池

(5) 湖泊 [lake]

十顷之陂。——《淮南子·说林》

后又穿长安城,引内 沣水注第中大陂以行船。——《汉书

(6) 边际;旁边 [boudary]

彼泽(水聚集的地方)之陂,有蒲与荷。——《·陈风·泽陂》

故滨于东海之陂。——《国语·越语》。注:“崖也。”

腾雨师,洒路陂(旁)。——《汉书·礼乐志》

(7) 另见 pí;pō

基本词义

◎ 陂 pí

(1) ——“黄陂”( Huángpí):县名,在湖北

(2) 另见 bēi;pō

[①][bēi]

[《廣韻》彼爲切,平支,幫。]

3”的被通假字。

(1)堤防;堤岸。

(2)指筑堤防。

(3)池塘湖泊。

(4)壅塞。

(5)山坡。

(6)旁边,边际。

(7)靠近。

(8)沿着,顺着(河岸)。

[②][bì]

[《廣韻》彼義切,去寘,幫。]

(1)倾危。

(2)偏颇,邪僻不正。

[③][pō]

[《集韻》逋禾切,平戈,滂。]

见“3陁”。

[④][pí]

[《集韻》蒲糜切,平支,並。]

[上古音]:歌部帮母,piai

[广 韵]:彼爲切,上平5支,bī,止開三平支B幫

[平水韵]:上平四支·下平五歌·去声四寘

[粤 语]:bei1pei4po1

[闽南语]:pi1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戌集中】【阜字部】 陂; 康熙笔画:13; 页码:页1348第10

【唐韻】彼爲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班麋切【正韻】逋眉切,𠀤音𥓓。【說文】阪也。一曰池也。【玉篇】澤鄣也。【風俗通義】陂者,繁也。言因下鍾水,以繁利萬物也。今陂皆以漑灌。【書·禹貢】九澤旣陂。【禮·月令】毋竭川澤,母漉陂池。【註】畜水曰陂。 又地名。【左傳·成四年】許人敗諸展陂。【註】展陂,許地。又【昭十三年】次于魚陂。【註】竟陵縣城西北有甘魚陂。又【正字通】黃陂,縣名,今黃州府。 又【前漢·禮樂志】騰雨師,洒路陂。【註】路陂,路傍也。 又【集韻】或作波。【史記·貨殖傳】水居千石魚陂。又【灌夫傳】陂池田園。【前漢書】𠀤作波。又【前漢·景十三王傳】游雷波。【註】波讀爲陂。雷陂,陂名。 又【集韻】蒲麋切,音皮。陂池,旁頹貌。 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𠀤滂禾切,音坡。【集韻】與𨸭同。𨸭陀,不平也。【爾雅·釋地】陂者曰阪。【揚子·方言】陂,衺也,𨻰、楚、荆、揚曰陂。【釋名】山旁曰陂,言陂陁也。【玉篇】陂陀,靡迆也。【唐韻正】書洪範,無偏無陂,遵王之義。本作頗,唐明皇攺爲陂。韻補曰:古義字皆音俄,周官註亦音俄,故古文尚書本作無偏無頗遵王之義,以叶俄音。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爲乂,攺頗爲陂,以從今音,古音遂湮矣。 又【集韻】逋禾切,音波。【博雅】陂陁,衰也。 又【集韻】一曰山坡,或作岥。 又【集韻】蒲波切,音婆。陂陁,不平。 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彼義切【正韻】兵媚切,𠀤音賁。【玉篇】傾也,邪也。【正韻】不平曰險,不正曰陂。【易·泰卦】无平不陂,无往不復。【周禮·春官·典同】陂聲散。【史記·五宗世家】邯鄲中諸使過客,以彭祖險陂,故莫留邯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