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páo 注音:páo 部首:部首笔画:5

笔画:10 笔顺:捺折竖撇捺撇折折横折 结构:左右结构

五笔86:PUQN 五笔98:PUQN UNICODE:U+888D 四角号码:37212

仓颉:LPRU GBK编码:C5DB 规范编码:2117

páo ㄆㄠˊ

◎ 中式长衣:袍子长袍旗袍棉袍皮袍同袍(旧时军人相称)。袍泽(“”和“”均为古代衣服,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,如“袍袍之谊”、“袍袍故旧”)。

◎ 衣服的前襟:“反袂拭面,涕沾袍”

◎ 袍

gown robe

详细字义

◎ 袍 páo

〈名〉

(1) 有夹层、中着棉絮的长衣 [Chinese-style robe or gown]

衣敝縕袍。——《论语》。按,衣有箸者,今之绵衣,或曰箸以乱麻曰袍。

纩为茧,縕为袍。——《礼记·玉藻》

(2) 又如:袍子

(3) 中式长衣的通称。其形制不分上衣下裳。本为闲居之服,汉以后用作朝服 [robe;gown]。如:长袍;旗袍;袍带(锦袍腰带。古代君王和贵官的常服);袍褂(袍服和外褂。清代官服的主要组成部分)

(4) 外衣 [jacket;outer garment]

袍者,表衣之通称。——《正字通

(5) 战袍 [war-gown]。如:袍铠(战袍与护身铁甲);袍甲(战袍和铠甲);袍仗(战袍和兵器。借指军容);袍袴(战袍,袴靴。军戎之服。亦指穿着军服的人);袍袄(袍和袄。古代军戎服饰。指比铠甲轻便的战袍和战袄)

(6) 衣的前襟 [the front part of a Chinese garment]。如:袍襟(衣襟)

[①][páo]

[《廣韻》薄襃切,平豪,並。]

亦作“1”。

(1)中式长衣的通称。其形制不分上衣下裳。本为闲居之服,汉以后亦用作朝服。

(2)指有夹层、内著棉絮的长衣。

(3)指戎衣,战袍。

(4)楚人称粗布短褐为袍。

(5)指包裹在葱叶基部的皮。

[②][bào]

[《集韻》薄報切,去号,並。]

亦作“2”。

(1)指衣服的前襟。

(2)怀抱。

[上古音]:幽部并母,bu

[广 韵]:薄襃切,下平6豪,páo,效開一平豪並

[平水韵]:下平四豪

[粤 语]:pou4

[闽南语]:phau3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申集下】【衣字部】 袍; 康熙笔画:11; 页码:页1113第30

【唐韻】薄褎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蒲褎切,𠀤音軳。【廣韻】長襦也。【釋名】袍,丈夫著下至跗者也。袍,苞也。苞,內衣也。婦人以絳作衣裳,上下連,四起施緣,亦曰袍,義亦然也。【後漢·輿服志】袍者,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,故施袍。 又【爾雅·釋言】襺也。【禮·玉藻】纊爲襺,縕爲袍。【論語】衣敝縕袍。 又衣前襟。【公羊傳·哀十四年】反袂拭面涕沾袍。 又【禮·喪大記】袍必有表。【註】褻衣。 又【韻補】蒲侯切,叶音抔。【詩·秦風】豈曰無衣,與子同袍。王于興師,修我戈矛。 又【集韻】薄報切,音暴。【類篇】同袌。 或作𧝘、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