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guǎn guān wǎn 注音:guǎn guān wǎn 部首:部首笔画:3

笔画:10 笔顺:横竖竖捺捺折横横撇折 结构:上下结构

五笔86:APFQ 五笔98:APFQ UNICODE:U+839E 四角号码:44212

仓颉:TJMU GBK编码:DDB8 规范编码:4444

guān ㄍㄨㄢˉ

◎ 指水葱一类的植物,亦指用其编的席。

wǎn ㄨㄢˇ

◎ 〔莞尔〕形容微笑,如“莞莞一笑”、“不觉莞莞”。

详细字义

◎ 莞 guān

〈名〉

(1) (形声。从艸,完声。本义:俗名水葱、席子草。亦指用莞草织的席子)

(2) 同本义 [tabernaemontanus bulrush],植于水田,又名水葱( Scirpus tabernaemontani ),茎高五六尺,可织席,叶小如鳞片,花黄绿色。一名“小蒲”。如:莞蒲(蒲草);莞席(莞草编织的席子);莞蕈(草制之席及竹制之席);莞蒻(莞和蒻是两种编席的蒲草。借指用蒲草编的草席)?

(3) 另见 guǎn;wǎn

词性变化

◎ 莞 wǎn

〈名〉

(1) 胃的内腔 [gastral cavity]

寒气在胃莞。——《武威汉代医简

(2) 另见 guān

[①][guān]

[《廣韻》古丸切,平桓,見。]

[《廣韻》胡官切,平桓,匣。]

亦作“1”。

(1)俗名水葱、席子草。亦指用莞草织的席子。

(2)姓。春秋时有莞苏。见《吕氏春秋》。

[②][wǎn]

[《廣韻》户板切,上潸,匣。]

微笑貌。

[③][guàn]

[《集韻》古玩切,去换,見。]

亦作“3”。

地名用字。晋置东莞郡。见《晋书·地理志下》。

[④][guǎn]

亦作“萖4”。

地名用字。今有东莞市。在广东省东江下游。

[广 韵]:胡官切,上平26桓,huán,山合一平桓匣

[平水韵]:上平十四寒·上声十四旱·上声十五潸

[粤 语]:gun1gun2wun1wun5

[闽南语]:ian5

康熙字典:

◎ 康熙字典解释

【申集上】【艸字部】 莞; 康熙笔画:13; 页码:页1034第20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𠀤胡官切,音桓。【說文】草也,可爲席。【詩·小雅】下莞上簟。【箋】小蒲之席也。【爾雅·釋草】莞,苻蘺。【註】白蒲,一名苻蘺,楚謂之莞蒲。【禮·禮器】莞簟之安而藁鞂之設。【前漢·東方朔傳】莞蒲爲席。【註】莞,今謂之蔥蒲。 又姓。【晉書·武帝紀】吳將莞恭。 又【集韻】沽還切,音關。義同。 又古丸切,音官。【韻會】亦莞蒲也。 又東莞,地名。【史記註】東莞在琅邪。【綱目集覽】今沂州沂水縣,古東莞也。【方輿勝覽】廣州路有東莞縣。 又谷名。【水經注】高都縣有莞谷。 又戸板切,音皖。【論語】夫子莞爾而笑。【何晏註】莞爾,小笑貌。 又【韻補】圭園切。【韓愈詩】欲不出納,以堙其源。空堂幽幽,有秸有莞。 【六書故】作𦸌。【篇海】作𦼍。


考證:〔【詩·小雅】上莞下簟。〕 謹照原文改下莞上簟。